艾叶来源为菊科植物艾的干燥叶。我们习用名称为蕲艾。其草药的记载可以追溯至《名医别录》,据《名医别录》记载,曰:“艾叶 味苦,微温,无毒。主炙百病,可作煎,止下痢,吐血,下部匿疮,妇人漏血,利阴生肌肉,辟风寒,使人有子。一名冰台,一名医草。生田野。三月三日采,暴干。作煎,勿令见风。又,艾,生寒熟热。主下血,衄血、脓血痢,水煮及丸散任用。”可见在古籍中我们的祖先们就开始用艾来灸病,以及用于妇科等疾病方面与我们今日艾叶功效基本一致。
到了明代的《本草纲目》,李时珍则认为艾灸,就必须要用陈久的艾,引孟子的话就是“七年之病,求三年之艾”。由此可见在中药里,并非所有的草药都是新鲜的好,具体情况要具体分析。
到了今天,我们认为艾叶能散寒止痛,温经止血。用于少腹冷痛,经寒不调,宫冷不孕,吐血,衄血,崩漏经多,妊娠下血;外治皮肤瘙痒。炒用长于温经散寒,炒炭长于温经止血。但由于有小毒,因此特别是内服的时候最好不要长时间过量使用,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伤。用于针灸方面的,一般使用的是艾绒,也就是将原药除去叶柄等杂质,研碎成绒,筛去灰屑所得。